应用介绍
中医小儿推拿疗法
中医小儿推拿
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,以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,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,使经络通畅、气血流通,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、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。
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,以《保婴神术按摩经》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、线状穴、面状穴等,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、平稳着实,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,对常见病、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,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。
“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”,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,谨守病机,以期治病求本,调整阴阳,扶正祛邪。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,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、呕吐、食积、厌食、便秘、腹痛、脱肛、感冒、咳嗽、哮喘、发热、遗尿、夜啼、肌性斜颈、落枕、惊风等疾病,有较好的效果。
操作的基本手法有:推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摩法、掐法、搓法、拿法、运法、捏法、擦法、捣法、捻法、刮法、摇法、拍法。除了基本手法外,在几百年的临床实践中,医家逐步总结出一些有固定程序且有特定名称的操作方法,这些操作方法往往是用一种手法在一个穴位或几个穴位上进行,故现称“复式操作法”,如黄蜂入洞、打马过天河、运水入土等。
推拿时,应按顺序依次操作,以免遗漏。应先轻手法,如推、揉、运等,后重手法,如掐、捏、拿等;先头面,次上肢,再下肢,最后是胸腹腰背。
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,根据其手法操作可分为直线、旋转及垂直方向,可根据操作方向来决定补泻原则。
1.直线方向
主要是应用推、捏等法施于直线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是:顺时针方向旋转为泻,逆时针方向旋转为补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法。有些非特定穴在经络线上,它们共同的补泻原则是:顺经方向推为补,逆经方向推为泻,来回推为平补平泻。
2.旋转方向
多用于揉、运、摩等手法,施于面、点状穴位。总的补泻原则是:顺时针方向旋转为补,逆时针方向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如果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穴位时,其补泻原则为:向内旋转为补,向外旋转为泻,双向旋转为平补平泻。
3.垂直方向
多用于按、掐、拿等手法,施于点状穴位。其补泻原则以手法的轻重定补泻,重手法为泻法,轻手法为补法,不轻不重为平补平泻。
此外,还有一些穴位的操作方向为特定的,不受以上补泻原则约束,例如推三关、清天河水等。
中医小儿推拿应用包含内容:
1.小儿推拿手法(24种推拿手法)
直推法、旋推法、分推法、摩法、运法、揉法、按法、掐法、拿法、捏法、捣法、搓法、黄蜂入洞、打马过天河、水底捞明月、开璇玑、二龙戏珠、苍龙摆尾、飞经走气、猿猴摘果、按弦走搓摩、运水入土、运土入水、总收法
2.小儿推拿常用穴位(80个常用穴位)
天门(攒竹)、坎宫、太阳、山根、百会、囟门、印堂、人中、延年、准头、迎香、承浆、耳后高骨、牙关、桥弓、风府、风池、天柱骨、天突、膻中、乳根、乳旁、中脘、腹、脐、丹田、肚角、胁肋、大椎、肩井、风门、肺俞、心俞、脾俞、肾俞、七节骨、龟尾、脊柱、脾经、肝经、心经、肺经、肾经、四横纹、小横纹、肾顶、肾纹、掌小横纹、大肠、小肠、胃经、板门、内劳宫、内八卦、小天心、总筋、大横纹、天河水、三关、六腑、老龙、端正、二扇门、上马、外劳宫、外八卦、一窝风、膊阳池、威灵、精宁、箕门、百虫、足三里、前承山、主隆、三阴交、解溪、后承山、昆仑、涌泉
3.小儿常见疾病推拿方法(43种常见疾病推拿治疗方法)
风寒感冒、风热感冒、暑热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反复感冒、感冒后鼻塞、打喷嚏、扁桃体肿大、高热不退、气虚反复低热、感冒咳嗽、慢性反复咳嗽、不爱吃饭,没食欲、大便干硬、大便不干但不畅、过敏性鼻炎、病毒性腹泻、受凉拉肚子、慢性腹泻、伤食腹泻、肠胃炎呕吐、伤食呕吐、婴儿湿性湿疹、千性湿疹剧烈癌痒、肺脾气虚遗尿、心肾不交遗尿、肾阳不足遗尿、肝经湿热遗尿、受惊夜啼、心火夜啼、哮喘发作期、哮喘缓解期、脾虚流口水、脾胃湿热流口水、抽动症 (气郁化火)、抽动症 (脾虚痰聚)、假性近视 (心阳不足)、假性近视 (肝肾两虚)、小儿肌性斜颈 (歪脖子)、易感儿(肾虚骨弱)、急惊风、慢惊风、发育迟缓(肝肾不足)、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(心血不足)
4.小儿保健推拿方法(6种常见保健推拿方法)
健脾法、补肺法、安神法、益智法、新生儿保健、小儿眼保健
本应用程序简明、易用、方便快捷可以快速查找收藏穴位。
本应用购买一次终身使用,应用内再无任何付费项目!
注:
1.此应用程序内部仅作为学习参考使用,用户在使用应用程序包含的信息做医疗诊断之前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2.此程序无广告,不收集任何用户信息